【新视野】《大明王朝》解析12:看懂沈一石穿绸缎,才知裕王是“大明勇士”

2023-02-28 06:54:49     来源 : LILA聊剧

文|LILA聊剧


(资料图片)

书接上回

上回说到海瑞凭借过人的才智总算是“躲”过了蒋千户的谋杀,高瀚文及时支援则意味着郑泌昌的“反扑”彻底失败。

同时,高瀚文还给海瑞带来了总督署的调令,命他前去解下粮船上挂着的写着“织造局”的灯笼。

有意思的是,海瑞与沈一石竟因为沈一石穿的衣服而吵得不可开交。

第十二集

一、商人不能穿纻罗绸缎

海瑞带兵赶到码头后,并没有让人强行拆下写着“织造局”的灯笼,而是对负责押送粮船的沈一石不停找茬。

沈一石替织造局经商,虽为官商,但说到底也还只是一名商人,可他此时却身着华丽衣衫。

《大明律法》中明文规定,凡是商人皆不可穿纻罗绸缎,否则就会被以“僭越”罪处以重刑。可见,一个人每天穿什么规制的衣服在明朝乃是大事。因此,很少有人会在穿衣上出错。

沈一石的逾矩行为太过蹊跷,所以海瑞并没有贸然拿下沈一石,而是让他给那身衣服一个说法。

原来,沈一石并不只是一个商人,嘉靖三十七年,司礼监呈报皇上,特赏了他六品功名冠带。有了官身,沈一石穿纻罗绸缎自然合情合理,但问题在于,这并不合大明朝的祖制。

也就是说,不管沈一石接不接受嘉靖赏他的这套官服,他都是错的。但沈一石却不能将那套官服退还给朝廷,平日里也从不敢随意穿戴,总是一套粗布道袍奔走于人前。

这次押送粮船沈一石之所以要穿上纻罗绸缎,一来表明了他是在为嘉靖办差,是为宫里做事;二来则表明了他对明朝祖制的尊重,对皇权的服从。

看懂了沈一石只穿锦衣不穿官服的两难,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裕王妃不愿退还十万匹丝绸。

二、李王妃不愿退还丝绸

就在严嵩带着严世蕃去宫中给皇上回话的那天早上,裕王收到了谭伦的信,知道了假“倭寇”案,以及有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灾民田的事。

在裕王看来,改稻为桑的目的就是要多产丝绸,完成与西洋那笔50万匹丝绸的生意。如今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,织造局便织不出那么多丝绸。

恰好,嘉靖之前赏赐裕王妃母家的十万匹丝绸正无处安放,裕王便起了退还给织造局的心思。

一来,是为织造局解决眼下的困境,也算是为嘉靖分忧;二来,可以缓解浙江官员“改稻为桑”的压力,缓解百姓压力。

但不管裕王怎么说,裕王妃就是不同意:

“死多少人这丝绸也不能退”

要知道,相比于裕王以及清流党,王妃是最能体谅百姓的,也是她提议给淳安、建德派去两个好官的,如今为何情愿守着丝绸逼死人?

从家的层面来讲,嘉靖是父,裕王是子。如今父亲命人做事,儿子却跑去心疼做事的人,这便是儿子对父亲的不认可。往深了说,形如裕王指责嘉靖的行为是错的。

从国的层面来讲,嘉靖是当朝天子,裕王是未来天子。如今天子要做事,未来的天子却站出来阻挠,这便是对皇权的不尊。往深了说,形如在骂嘉靖不配为国君。

所以即使裕王妃家中根本没有地方搁那十万匹丝绸,她也不能让母家将丝绸退还给嘉靖,退还给织造局。

三、裕王实乃“大逆不道”

改稻为桑到现在这步田地,说到底是国库亏空给闹的。

就算没有与西洋那50万匹丝绸的订单,没有改稻为桑的国策,也总会有其他的手段以供严党敛财充盈国库,百姓还是要受苦。

但裕王却忽视了“国库亏空”这一更根本的原因,只看到织造局想搞出五十万匹丝绸的难,浙江官员推行改稻为桑的难。

最终不顾裕王妃的劝阻将十万匹丝绸退还给了织造局,用行动打了嘉靖的脸!

坦白说,裕王退还十万匹丝绸既不能阻止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,也不能补齐织造局的短缺,只是徒增了嘉靖的忧伤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私以为,虽然裕王的做法对“改稻为桑”的帮助并不大,但却是他成长的体现。

一直以来,裕王都是以软糯地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的。他做任何决定之前总是要和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商量之后才行动,但退还丝绸是独属于他的想法,是一个储君的想法。

裕王不顾嘉靖地体面退掉了那十万匹丝绸,代表着他思想上的独立,这是成为一个国君最首要的条件。

这和嘉靖不顾祖制特赐沈一石六品官带有什么区别呢?

四、舒心结语

沈一石不敢退官服,裕王妃不敢退丝绸,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皇权十分敬重,或者说畏惧。

因此,就算嘉靖恩赏太过,做得不对,他们也只能默默接受,不敢反对。

裕王的做法虽然不合时宜,却代表了他的态度,是对皇权地挑战,对正义的追求。

联系到后面海瑞的上疏,或许他们并没有让那个朝代立刻变得更好,却唤起了人们内心对正直、善良与正义的坚守,也给后来者输送了能量。

所以尽管裕王的行为有些不太聪明,却值得我们为他助威呐喊,因为他的心,是关心百姓的,这一点足以。

【本系列解析仅基于影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,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~】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