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村:党建引领助 产业“蝶变”

2023-05-26 10:21:24     来源 : 南充新闻网

柏林村小麦丰收。

●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易立权 文/图

南部县老鸦镇柏林村,地处阆中、南部两地交界处,山高林密,遍地柏树,少地缺水。2021年,市委政法委、南部县委办(负责)定点帮扶该村,市委政法委先后选派张志、王林二人到村任第一书记,建强基层党组织,选举能人进入村干部队伍,明确全村发展方向。去年以来,市委政法委协调各类项目、帮扶慰问资金等近200万元。今年村集体预计营收40万元,全村预计总收入能达到100万元。


(资料图片)

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致富产业多种多样

日前,记者走进柏林村,只见450余亩小麦连绵成片,被风激起的金色麦浪在山间荡漾,一台台收割机在麦地里穿梭。第一书记王林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忙碌,他和村支书郑洪国等村干部一道,在联系收割机收割小麦后,还要忙着储存、出售等一系列事情。

“今年小麦长势良好,目前已经收了25吨,预计村里今年的小麦总产量能达到80吨。”对于村集体今年的收成,王林非常乐观,除了小麦,村集体种植的400亩玉米长势良好,规划的200亩水稻大部分已完成插秧。

除了粮食,经济作物也是形势一片大好。260亩西瓜大棚里,一个个小西瓜已经成型;20亩五月脆李已近成熟,10亩草莓第一茬已卖了好价钱,160亩耙耙柑长势良好。

除了致富产业,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新建便民服务中心1个,建成实现群众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乡”的办事体系;

打通“断头路”,新建公路1公里,对1.8公里产业路、2.3公里村道进行加宽,群众出行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;

争取山坪塘维修资金20万元,用于维修大坝、塘内清淤,有效解决困扰群众种植养殖用水、业主农用浇灌用水问题……

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明确全村发展方向

2021年7月,市委政法委定点帮扶该村,柏林村开始发生了明显变化。

“柏林村问题的症结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失误,要解决这一问题,首先就得在产业更新上下功夫,得选择真正具有市场前景、发展潜力大的产业,而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得进行科学决策。”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书记谭国猛如此分析。

要办好农村的事,离不开领路人。柏林村首先在完善组织体系上发力,根据发展需要和党员特点,探索设立自主创业帮扶岗、乡风文明劝导岗、农民工服务岗、农业技术岗、公益事业维护岗、民事纠纷调解岗等“六员先锋岗”,并分别建立党小组,确保将党组织覆盖到最小单元。

“首先将村里的事理清楚,分成6个条块,然后每个条块都让党小组沉下去,做到事事有专人能人负责。”谭国猛说,组织体系完善了,事事有人负责后,就得开始啃“硬骨头”,明确村里到底该发展什么产业。

柏林村开展了“担当实干、争先有我、柏林怎么干”“我为柏林献一计”等一系列意见建议大征求活动,选举了郑洪国等乡村能人加入村两委班子。同时通过主题党日活动,采取“走出去学习、请进来培训”的方式,组织党员到营山县、阆中市等地参观学习。邀请市、县级专业人才、致富能手到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,提升村民发展积极性和致富能力。

通过大范围的征求意见建议,统一了发展思想,村里决定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,对撂荒地进行整治,对低效果木林地进行腾退。整治腾退后的土地主要用来种植粮油作物,同时适当发展经济作物。

2022年,柏林村争取产业升级资金70万元,并建成产业环线路。聘请专家,开展新品种推广、指导农业品牌打造,进一步增强立村产业竞争力。村里整治撂荒地900余亩,以集体收种一部分、土地流转一部分、业主承包一部分的形式进行合理利用。

王林告诉记者,通过土地整治和调型之后,目前村里小麦种植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,水稻玉米种植机械化率也达到90%以上,效率和效益都大大提高。

集体和村民收入增加精神风貌焕然一新

“目前村里已经收获了小麦25吨,收入5万元,今年小麦预计总产量达到80吨,总收入能达到16万元。加上水稻和玉米,今年粮食经营性总收入预计能达到40余万元。”郑洪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加上引进业主种植的西瓜、耙耙柑、香脆李等经济作物,今年全村总的经济收入预计能达到100万元。

集体收入增长的同时,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。“我家有4亩地,每亩租金300元,一年的租金收入有1200元,我在村里的产业园里上班挣工资。”村民赵光锡告诉记者。

收入增长了,整个村里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柏林村通过推行干部“百分制”,解决干部不愿意啃基层治理这块硬骨头的问题;推行党员“积分制”,解决党员引领群众积极性不高、不愿、不想带头干的问题;推行群众“评星制”,解决“等、靠、要”和自我要求不高的问题。此外,村里还组织开展推普送教下乡活动,建设乡贤组织,组织和引导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建言献策、创新创造、服务社会、促进和谐等积极作用。目前,10名成功人士加入乡贤分会,在捐资助学、村道建设、产业发展、示范遵守村规民约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。

王林告诉记者,村里准备修建村粮食仓库和烘干房,用于集体经济粮食收割后的存放和烘干;继续抓好低效果木林地腾退工作;因地制宜,科学谋划,努力盘活“1+3+N”模式(集体经济为主体;依托村民自种+土地流转+农民家庭农场),着力推动“一村一品一特色”产业项目发展,持续优化人居环境,携手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……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